起源
rami (卑南語)
義守大學原住民族教育的推動始於2009年莫拉克風災後,面對南部原鄉社區嚴重災損與文化危機,學校本於社會責任與教育關懷精神,於2011年設立全台大專校院第一個原住民族一級行政單位「原住民族發展中心」。該中心除承擔原住民族教育政策推動,也積極設計文化培力與文創發展計畫,期望為原鄉培育返鄉服務與文化承接的關鍵人才。


自2012年起,學校陸續於傳播與設計學院、觀光餐旅學院、護理學系與長照學程設置原住民專班,建立專業與文化並重的課程模式,著重於族群文化教育與職涯技能的並進,強調學生能透過學習自我認同與族群使命。在專班制度逐步成熟的基礎下,2013年更設置Pulima原創工坊,專責原民工藝實作與文創設計,課程涵蓋琉璃珠燒製、影像紀錄、文化導覽與工藝創作等,實踐「部落主義」教育理念,讓學生能學以致用,將專業知能轉化為回饋部落的實踐力。
同年成立「原住民族學生資源中心」,則作為學生面向的服務核心,提供完整的學習輔導、生活協助、文化活動與獎助支持,並推動學生自治與領導實踐,強化學習動機與文化認同。中心長期陪伴學生穩定就學、適性發展,也逐漸成為校內原教體系的重要樞紐與服務窗口。

發展方向
kominSika: (賽夏語)

為強化原教制度整合與跨專班資源串聯,義守大學於2016年將原住民族發展中心升格為原住民族學院,成為全國第二所、也是台灣西部唯一的大學原住民族學院。學院整合4個原專班(傳設、觀餐、護理、長照),統籌原住民族相關課程、人力與外部計畫,提升學術主體性與制度能量。
- ● 教學創新與文化深化:開設《原住民族文化概論》為院必修,並推動如《原住民族社會議題》、《農耕祭儀與飲食文化》、《文化實習》等課程,強化文化實作與部落連結。
- ● 資源整合與制度優化:作為一級學術單位,學院具備預算自主與計畫整合優勢,積極爭取校內外資源,辦理南原盃運動會、USR計畫等,提升學生認同與外部影響力。
- ● 師資培育與行政擴充:增設各原專班副主任職務,並引入具原民身分之教研人員,形塑本土化、部落化的原教專業團隊。
- ● 區域合作與社會參與:鏈結屏東原民文化園區、各大學原教單位,拓展原住民族高教合作網絡,促進部落文化傳承與青年參與。
未來展望
habasin (布農語)

隨著113學年度第2學期原住民族學院與發展中心階段性任務告一段落,義守大學現由原住民族學生資源中心作為全校唯一原住民族專責單位,承接學生端輔導業務與文化支持,並於2024年設立第二原資中心於燕巢校區醫學院,擴大服務規模與覆蓋面。原資中心將持續結合師資能量、校內行政、部落社群與青年創意,打造一個以「學生為本、文化為根、部落為向」的原教支持平台,讓更多原民學生在這裡找到自我、連結他人、重建與文化的深層連動。
未來,本中心將朝下列五大方向發展:
- ● 擴大服務據點與個別輔導:透過雙校區原資據點,提供貼近學生的實體支持空間,並建立生活、學業與心理輔導個案制度,提升學生適應與自我探索能力。
- ● 深化文化教育與族語復振:辦理歲時祭儀、母語研習、文化實作課程,推動跨校文化展演與教學合作,培養學生文化敏感度與實踐力。
- ● 建構區域型原教資源網絡:以義守大學為樞紐,配合南區區域原資中心輔導,並整合校外單位與部落資源,發展策略聯盟、推動共學平台,辦理區域性活動與政策倡議,提升本校原教整體能見度與影響力。
- ● 推動制度化原教實踐模式:建構橫向整合與縱向對接機制,發展穩定、持續的原教服務制度,實現「學生為本、文化為根、部落為向」的教育實踐模式。
- ● 培養青年文化行動者:透過策展、影音製作、部落田野與政策參與計畫,培養原民青年具備公共行動力與文化自決意識,從學習者轉變為文化實踐者。